課題 開疆拓土和對外交流 學習內容 簡析 通過“絲綢之路”的開通,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學情分析 學生識圖能力有了很大進步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等基本史實;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能夠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能力目標: 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張騫不辱使命等內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2,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漢武帝大一統在政治、思想和經濟上采取的措施、背景。通過學生對史料的閱讀和分析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歷史劇的表演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認知事物的能力。另外,再通過影像、討論等多種方式培養學生探究歷史事件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播放漢武大事的視頻來導入新課;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加深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2,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13、東漢的興亡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共3個板塊: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和黃巾起義,清晰地展現了東漢由興到衰的過程,條理很清晰。按照教材編排講授,學生容易掌握這段歷史。 教學目標。 1、 通過學習,了解東漢建立的背景,掌握“光武中興”的基本知識。 2、 了解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事實,掌握黃巾起義的有關知識。 3、 通過對“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形成原因的探討,認識王朝的興亡與統治者的治
東漢的興衰,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3,東漢,興衰,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題名稱:“一帶一路”之前世今生 【學情分析】 對于九年級進行中考備考二輪復習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完成了初中階段的歷史考點內容的復習,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儲備,對中考考點相對熟悉,同時基本上已經掌握了歷史學習的方法和規律,具備材料分析、讀圖、數據解讀等相關知識和技能,但歷史第一輪復習更多地側重基礎知識點的“識記”,學生將零碎知識點整理形成知識架構的能力不強。從學習心理上來說,該年齡階段的學生處于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教師講述:導入 上課前我們先來看一段視頻漢武大帝,之后請同學們概述你所看到的內容。今天,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再次回到2000年前的中國,跟隨漢朝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一起重走絲綢之路,領略茫茫戈壁的艱難萬險和絲綢之路開辟的艱難歷程。讓我們共同走進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欣賞視頻,并回答:漢武帝劉徹派張騫出使西域,開始了歷經十多年的艱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設計思路 一、課前設計系統 (一)課標要求 “通過絲綢之路的開通,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張騫通西域,2.絲綢之路3.對西域的管理。三塊內容之間因果相聯,絲綢之路和對西域的管理是張騫通西域的結果。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西域當時的歷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秦漢時期的大一統促進了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對外交往的發展。漢武帝時兩度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友好往來,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絲綢之路的開通對民族關系的發展和中西方的交往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橋梁。 本課分為三目內容。第一目:張騫通西域。介紹了西域的地理概念、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過程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筑夢空間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內容主旨】 和平往來帶來的文明交融,終將戰勝戰爭和野蠻驅逐帶來的擴疆霸土。西漢時期,漢武帝以戰爭為目的派張騫出使西域的軍事行為,卻最終促成了上千年以商業和文明交流為主的絲綢之路的形成。這一偉大的歷史成就,對今天中國與歐亞各國共同構建“一帶一路”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開辟、漢代對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實,思考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5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 掌握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的基本史實; 2. 識記張仲景、華佗的醫學成就; 3. 掌握司馬遷撰寫史記的史實; 4. 了解道教的產生佛教的傳入情況; 5. 通過閱讀并解答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情感與價值觀: 1. 認識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領先地位,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與民族自豪感; 2. 通過對司馬遷忍辱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 課題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教學目標 1.知道西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立、絲綢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的史實。 2.通過分小組討論,加強同學之間團結合作、溝通交流的意識。 3.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在祖國經濟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從而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一是張騫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教學任務】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 能力 了解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對中醫學的貢獻、史記、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實,思考這些歷史現象反映的時代特征,以及對當時和當代社會的影響。 過程與 方法 識讀居延漢簡馬王堆漢墓帛書造紙工藝流程圖,講解這些圖片反映的歷史現象,提高解讀和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 情感態 度與價 值觀 學習張仲景、司馬遷等人為了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題 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課型 新授 課時 1課時 課標要求 通過“絲綢之路”的開通,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西域的含義;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開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實;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能夠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和醫學成就,包括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張仲景、華佗的生平和成就。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的簡要史實、司馬遷的生平事跡及其撰寫的史記的簡要內容。培養學生處理和解讀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以參觀兩漢時期的科技文化展為線索,在參觀的過程中,了解兩漢的科技文化成就。引導學生相互交流、了解成果,感受古代科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學設計 【課標要求】知道司馬遷和史記;知道造紙術的發明對傳播文化的作用;講述張仲景和華佗的故事;知道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產生。 【教材版本】教育部審定2016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 七年級上冊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謎語、文物、史事、動畫和示意圖的觀察、分析、討論,認識造紙術的發明對文化傳播的作用和世界性貢獻,體會先人發明創新等優秀品質。 2、通過對司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一、歷史學對本課內容的共識性和學術性解釋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是新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中國古代史的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中的第14課,本課包括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對西域的管理三個子目。 關于張騫出使西域的解釋。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漢武帝為了聯絡大月氏夾攻匈奴,于是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雖未完成使命,但了解到西域各族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題:兩漢的科技與文化 教學目標: 1、 知道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造,了解造紙術對文化傳播的作用。 2、 知道司馬遷和史記。 3、 知道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 4、 知道張仲景和華佗的主要成就。 新授課 導入:同學們,兩漢是中國一個重要的“大一統”時期,這一時期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經濟需迅速發展,為科技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這一課就讓我們打開時光的隧道去感受一下兩漢的科技與文化的魅力吧!請同學們快速輕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秦漢時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通過師生合作交流復習,進一步鞏固本單元基礎知識,明確秦漢時期特點,能表述秦漢時期的歷史脈落,并總結朝代興衰更替的歷程,認識到統治者的以民為本,要勤政愛民,才能更好地推動社會發展進步。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剛剛結束了第三單元的學習,大家一起回顧一下,這一時期的名稱和特點。 合作探究: 秦漢時期,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割據紛爭,建立交鞏固了大一統局面。秦滅六國后,建立了中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 課標要求: 知道司馬遷和史記;知道造紙術的發明對傳播文化的作用;講述張仲景和華佗的故事,指導道教和佛教的產生,教義和影響。 2、 本課的地位和作用 從世界科技文化史上來看,兩漢時期的科技文化在當時世界處于領先地位。從單元內容上看,前面學習了兩漢時期的政治與經濟,本節課學習兩漢的文化科技,兩漢政治統一經濟繁榮為兩漢科技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14.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開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實;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能夠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 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收集從西域傳來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與中原經濟文化交流的史實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是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中的第14課。秦漢時期的大一統促進了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對外交往的發展。漢武帝時期兩度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友好往來,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絲綢之路的開通對民族關系的發展和中西方的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