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對中醫學的貢獻、史記、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實,思考這些歷史現象反映的時代特征,以及對當時和當代社會的影響。 2、 過程與方法 學生能夠講解圖片反映的歷史現象,提高解讀和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闡述事務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張仲景、司馬遷等人為了理想,面對挫折,堅韌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二、教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兩漢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和醫學成就,包括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張仲景和華佗;了解司馬遷的生平事跡及其撰寫的史記的主要內容;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的簡要史實。 2過程與方法 (2)根據對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及學生的知識、心理特點等方面的分析,本課采用常規課與活動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 第16課三國鼎立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時間和歷史作用。了解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提高辯證地看問題的能力。 2、引通過對曹操在兩次戰役中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情感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設計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教學 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絲綢之路、西漢對西域實行管轄等基本史實,使學生初步掌握絲綢之路的開辟和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 識讀地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 (2)通過對各種歷史現象的思考,培養學生的想象、理解、分析、歸納、知識遷移等能力以及組織表達問題的能力。 情感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新課標總要求是學生需講述張騫通西域等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據標準確定如下教學子目標: 知識與能力方面要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史實。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通過完成“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比較表”,分析張騫通西域產生的影響;識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路線圖、秦漢時期疆域變化圖和絲綢之路路線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通過學習絲綢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兩漢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和醫學成就,包括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張仲景和華佗。 (2)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的簡要史實;了解司馬遷的生平事跡及其撰寫的史記的主要內容。 二、過程與方法 (1)辯證分析:通過對佛教和道教在我國得以傳播的原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三國鼎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史實并掌握其歷史作用;通過對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和文藝作品中描述的情節進行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藝創作的分辨能力。 過程與方法: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創設情景、角色表演、設身處地、史實辯析、講故事、討論戰爭勝敗原因、評價歷史人物、三國代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6課三國鼎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基本史實,思考兩場戰役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了解戰爭過程,提升復述歷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提高對比、分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在于他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教學重點】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 【教學難點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題: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科目:歷史 教學對象:初一年級 課時: 1課時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張騫兩次兩次出使西域的有關史實,正確認識張騫在西漢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掌握西域都護的設置等基本史實,理解設置西域都護的重要意義。 識讀絲綢之路線路圖,知道絲綢之路的路線,培養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5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和醫學成就,包括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張仲景、華佗的生平和成就。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的簡要史實、司馬遷的生平事跡及史記的簡要內容。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教材、觀察圖片、討論探究等形式,掌握兩漢時期科技與文化的新成就,認識兩漢時期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兩漢的科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4課 溝通中外聞名的絲綢之路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西域的地理概念。 2.掌握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基本情況。 3.掌握西域都護的設置及其意義。 4.掌握絲綢之路的概念及在歷史上所起到的作用。 5.了解班超經營西域的經過及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將中原地區治亂興衰與開發經營邊疆地區的背景結合起來認識,培養學生思考認識歷史現象之間內在聯系的能力。 2.通過對于絲綢之路文化內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6課 三國鼎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基本史實,分析曹歷史時期操在兩次戰爭中一勝一負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兩場戰爭的分析,使學生掌握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評價三國這一歷史時期在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認識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重點難點】 重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 難點:三國鼎立的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教學設計 教學基本信息 課題 初中歷史部編教材第一冊17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學科 歷史 學段 初中 年級 七年級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本教學設計以初中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依據,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從學生的歷史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大方面)和人文素養出發,遵循歷史教育規律,充分體現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發揮歷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7,西晉,短暫,統一,北方,各族,內遷,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 歷史 )學科導學案 第 周 第 一 課時 課題 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導學 目標 1、識記張騫通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管轄以及絲綢之路等基本史實。 2、通過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養學生全面地認識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張騫、班超為報效祖國勇于冒險的精神強化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意識。 重點 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難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兩漢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和醫學成就,包括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張仲景和華佗。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 (2)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的簡要史實;了解司馬遷的生平事跡及其撰寫的史記的主要內容。21教育網 2過程與方法 (1)辯證分析:通過對佛教和道教在我國得以傳播的原因及所產生的影響的分析,培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導入:同學們,課前請大家朗讀黑板上的這兩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和涼州詞。這兩首詩中出現了兩個地名:“玉門關”和“陽關”,下面的這段視頻請同學們想想看,與這兩關有何聯系?今天的“一帶一路”是指什么?“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今天的一帶一路政策,則是這兩關為入口的絲綢之路,的新的延續。 過渡:穿越千年,回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與文化 一、教學指導思想及理論依據 本教學設計力圖以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師生互動教學”為指導,以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為手段,以課堂為依托來實現教學目標。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介紹兩漢的科技和文化,包括的內容: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歷史巨著史記、道教和佛教。兩漢的科技成就是建立在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的,同時這些科技成就運用于社會生產和生活又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 題 人教2011課標版(部編)七年級上冊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課程內容 1.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處于分裂割據狀態。 2.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內遷,推動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教學目標 1.了解三國政權的更迭、西晉的統一等基本史實,培養歷史學習的時空觀念,認識統一對歷史發展的促進作用; 2.了解西晉的統治情況和八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7,西晉,短暫,統一,北方,各族,內遷,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對中醫學的貢獻、史記、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實,思考這些歷史現象反映的時代特征,以及對當時和當代社會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識讀居延漢簡馬王堆漢墓帛書造紙工藝流程圖,講解這些圖片反映的歷史現象,提高解讀和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張仲景、司馬遷等人為了理想,面對挫折,堅忍不拔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教學設計登記表 課例名稱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課型 新課 章節 人教版部編七年級上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年級班級 七年級 教學 目標 課標:知道兩晉南北朝的更替。 基于核心素養的三維目標設計: 1.知識與能力: 知道西晉的建立和統一,探究西晉短暫的原因。 知道北方內遷民族的名稱、路線和分布。了解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的更替。 2.過程與方法: 以史料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7,西晉,短暫,統一,北方,各族,內遷,教案,老師,獲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