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學對象 七年級 科目 歷史 一、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三目內容: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三目內容通過論述前秦和 這兩個少數民族政權不同的統治措施及結果,突顯出民族交融的歷史潮流。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國家分裂時期。222年,魏、蜀、吳形成三國鼎力之勢。280年,西晉短暫統一。316年,西晉滅亡,國家重新陷入分裂。南方先后歷經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與文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兩漢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和醫學成就,包括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張仲景和華佗。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的簡要史實,了解司馬遷的生平事跡及其撰寫的史記的主要內容。 2、過程與方法 辯證分析:通過對佛教和道教在我國得以傳播的原因及所產生的影響的分析,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有關社會意識理論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題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學科 歷史 年級 七年 教師 課標要求 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學習目標 1.了解淝水之戰和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實,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交融的措施。 2.通過學生閱讀理解教材,概括歸納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影響的分析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凡是符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教學內容 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講授者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淝水之戰,了解鮮卑民族的發展演變,認識孝文帝改革的歷史背景、主要內容和改革促進了北朝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表現。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創設情境,把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具體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現、分組對比回答、討論等方法,化難為易,從而輕易突破難點; 2、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民族觀,從而順利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十五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內容標準:知道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產生;知道司馬遷和史記;知道造紙術的發明對傳播文化的作用;講述張仲景和華佗的故事。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學習了解造紙術的改進、司馬遷與史記、華佗和張仲景、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產生。培養學生總結概括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課文提取有效信息完成自主學習;通過了解司馬遷的生平,體會人物身上高貴的品質;通過閱讀張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教學設計 案例名稱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師姓名 案例類型 新授課 學段 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 教學/活動目標 1、教學目標:掌握淝水之戰的基本史實,了解東晉取勝的原因;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內容及作用,提高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比較系統地了解南北朝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包括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為進一步了解我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教學目標】 1.了解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司馬遷和史記,佛教和道教等基本史實。 2.通過引導學會閱讀教材、觀察漢代造紙示意圖,了解造紙的工序,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 3通過學習兩漢時期的科技文化,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學生認識到當時我們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造紙術的發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淝水之戰的基本史實,了解前秦失敗和東晉取勝的原因。 (2)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及意義,提高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本課的學習,比較系統地了解南北朝時期我國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包括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公開課教案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七上第四單元復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掌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階段特征,理清其歷史發展脈絡,建構知識體系,并對類似知識進行分類歸納和比較分析,幫助學生掌握歷史復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過程與方法:劃分歷史階段、把握階段特征;理清發展線索、構建知識體系;合并同類項、學會知識整合;說相同、道不同、善于比較分析;以史為鑒讓歷史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學設計 一、設計理念 本節課以“民族間的交往交融”為主線,通過鮮卑拓跋在不同文明的激烈碰撞下作出選擇,分為“交往中的沖突”、“交往中的交融”,引出民族間應堅持交流尊重,相互學習。 二、課程標準 通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三、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民族大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民族交融時期。西晉末年,戰亂頻繁,中原人口劇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8課 三國鼎立 【課程標準】 知道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對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學習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理解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曹操敗于赤壁之戰的原因、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曹操在官渡之戰以少勝多,而在赤壁之戰以多敗于少的原因,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區別文藝與史實,將文藝作品中的情節與歷史事實對比,提高分辨歷史真實性與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17、西晉短暫的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教學設計 知識與能力:了解西晉建立、統一全國及八王之亂的基本史實。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情況和北方十六國的建立的背景。 過程與方法:了解西晉的治國方略,分析八王之亂的原因;識讀西晉內遷少數 民族分布圖,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影響;通過對“西晉為什么是一個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養學生歸納史實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7,西晉,短暫,統一,北方,各族,內遷,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西晉建立、統一全國及八王之亂的基本史實。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情況和北方十六國建立的背景。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歷史上著名的成語“司馬昭之心”,提高學生辯證地看問題的能力;通過對“西晉為什么是一個短命王朝”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史實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分析西晉統一全國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7,西晉,短暫,統一,北方,各族,內遷,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題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三個子目: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三目內容通過論述前秦和北魏這兩個少數民族政權不同的統治措施以及結果,突顯出民族交融的歷史潮流。 重用兩個核心詞“統一”、“民族交融”,把三個子目的內容更加的有機結合,并且呈現遞進式的提升;北方統一促進民族交融,民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部編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前秦和淝水之戰的相關內容。 2比較系統地了解南北朝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包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敘述的民族大融合的進程,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教學設計 課題:北方民族大融合 設計要素 設計內容 教學內容分析 魏晉南北朝時代上承秦漢下啟隋唐,有兩大特點:政權分立,民族融合。本課側重的是民族融合這一特點,介紹邊疆少數民族統一北方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融合的內容,其意義深遠,甚至影響到今天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故本課極具知識的鋪墊性和延續性。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的了解南北朝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課標要求】 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學習目標】 1.掌握淝水之戰的基本史實。 2.熟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實。 3.通過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敘述的民族大融合進程,培養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的初步能力和追蹤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初步能力。 4.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在民族問題上的正確觀念,認識到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我國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分析洛陽歷史上的民族交融和北魏遷都前后的洛陽風貌,了解前秦淝水之戰的戰敗和民族交融的趨勢,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響,培養提取歷史信息、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研讀北魏時期洛陽城和北方民族發展的各類史料:詩歌、文獻、地圖、文物及考古遺存,學習和運用多種證史解史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分析北魏洛陽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學科:歷史 年級:七年級 課題: 第 20課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 課標要求 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數學、農學、書法、繪畫、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學習目標 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數學、農學、書法、繪畫、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學習重點 各人物及其成就 學習難點 這一時期科技文化取得成就的原因? 學情分析 這課的內容比較簡單,但是很多,采用列表格的方式進行梳理,有助于學生的記憶。本課應該以學生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20,魏晉,南北朝,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21課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教學設計 一、基本說明 1、模塊:中國古代史上冊 2、年級:七年級 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屬章節: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第21課 5、學時數:1課時 二、課標要求 課標要求:知道水經注齊民要術等重要著作。講述祖沖之推算圓周率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科技成就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20,魏晉,南北朝,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