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統一國家的建立 第9課秦統一中國 【學習目標】 1識記秦朝中央集權統治的建立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知道秦朝的疆域和秦長城、靈渠項古代工程。 2通過試評“秦完成統一的原因”“秦始皇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等問題培養初步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秦統一歷史作用的分析認識到統一是 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的統一在歷史上具有
秦統一中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統一,中國,教案,陳老師,獲獎作品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百家爭鳴教學設計 課題 百家爭鳴 教材分析 本課屬于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的第五課。本課主要介紹了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主要思想家和他們的思想主張,以及形成的百家爭鳴的局面,屬于思想文化史,在歷史發展中,春秋戰國時期正是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形成的大動蕩時期,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正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到大變革時代
百家爭鳴,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秦朝暴政的表現,有關陳勝、吳廣起義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及楚漢之爭的簡單情況。 2、探究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培養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思考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培養學生初步比較戰爭性質的能力。 3、認識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學重點:秦末農民戰爭
秦末農民大起義,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0,農民,起義,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秦統一中國 1 說教材 1. 教材地位分析: 秦一統中國一課是人教版歷史2016年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學習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第一課的內容,主要內容是秦統一六國,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統一。秦的統一是諸侯長期兼并割據、交戰融合的必然結果,秦統一后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和鞏固統一的措施又深刻影響著中國之后的歷史發展,我國大一統的文化基因也是由此肇
秦統一中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統一,中國,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九課 秦統一中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秦滅六國的基本過程 2、了解皇帝制度及郡縣制的基本情況 3、掌握秦始皇為鞏固統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過程與方法 老師講解與學生討論相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認識到秦滅六國符合人民的愿望,是歷史的進步 2、讓學生認識到秦始皇的統一措施對后來中國歷史的深遠影響 教學重點 秦滅六國以及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方法突破 通過講述歷史小故
秦統一中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統一,中國,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班級:_________ 組別:___________ 組名: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學習目標】 1.了解西漢的建立、“休養生息”的政策和“文景之治”。 2.通過對秦漢兩朝政策的對比,掌握對比的學習方法。 3.感悟“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點難點】 休養生息和“文景之治”。 秦漢兩朝政策對比,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認識。 【學法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1課 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課標解讀 【1、內容標準】 內容要點:西漢的建立;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認知提示:理解休養生息政策的歷史概念及意義。 解讀:西漢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一個高峰,社會經濟文化思想全面發展,對外交往日益頻繁,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的國家之一。西漢建立之初,由于秦末以來的長期戰亂,經濟凋敝,物價飛漲,社會動蕩不安。漢高祖劉邦為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生產,改善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教案設計 課題 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課型 新授課 授課人 教學目 標 1.知道西漢的建立。 2.掌握漢初“休養生息”的政策。 3.了解“文景之治”。 4.感悟“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 教 學 重 點 休養生息 教 學 難 點 文景之治 教 具 準 備 多媒體 教 學 方 法 情景導入法、問題教學法、合作學習法 板 書 設 計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0課 秦末農民起義 一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 1、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 2、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 3、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4、學習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能力與方法 1、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 2、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揭露秦的暴政,肯定
秦末農民大起義,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0,農民,起義,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 題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 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 第二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我建構初步掌握用表格進行歸
原始農耕生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原始,農耕,生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學設計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師 課時 45分鐘 課型 新授課 授課題目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生掌握西漢建立、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 2透過歷史現象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思考內在的因果關系。 過程與方法: 1 課前觀看微課,收集資料自主學習本課; 2 學生收集資料,課上討論探究,再發現問題,合作解決問題; 3 課上師生共同研讀史料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陳老師,獲獎作品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學設計 一、課程標準: 知道西漢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二、教學三維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了解西漢的建立,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實,通過歷史現象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思考內在的因果關系。 2、過程與方法:研讀與本課相關的史料,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做到論從史出,通過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漢初統治者政治寬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新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第4課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展教案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1、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實。 2、 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內容和作用,初步理清歷史的發展線索。 2、 過程與方法 1、 閱讀史料研究和相關史事內容,了解史實。 2、 識讀西周等級示意圖,認識分封制。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認識、理解朝代興衰和更替的規律,幫助學生認識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規律
夏商周的更替,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夏商周,更替,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鹽鐵專賣等鞏固大一統王朝的措施,探討這些措施的目的及作用,培養分析綜合問題的能力。 2、通過評價漢武帝的歷史功績,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收集、復習比較、問題牽引、閱讀回答、討論交流、課本劇表演等教學活動,使學生了解漢武帝的大一統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2,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 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學方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劉邦建國的基本情況,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目的、措施和評價,“文景之治”出 現的原因、具體表現。 2.理解漢初劉邦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 【教學重點】 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學難點】 漢初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學法指導】自主探究、小組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教 學 設 計 表 課題名稱 第五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 版次 人教新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設計者 葉生學 設計 時間 2016、09、23 授課班級 705 授課時數 1課時 一、課標描述: 了解青銅工藝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銅制造業的基本史實和特點,知道著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發現的基本史實和
青銅器與甲骨文,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青銅器,甲骨文,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教學設計 教學主題 2016年人教新版 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第13課東漢的興亡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選自2016年人教新版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的內容。東漢是承接秦朝和西漢兩個大一統王朝的第三個大一統王朝,前期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它與秦朝西漢一起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另外,本課是今年2016年人教新版根據2011年新課標而增加的。 二、學
東漢的興衰,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3,東漢,興衰,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教學 環節 教 學 內 容 備 注 導入 新課 新課 學習 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詩與史 詩是一種文學形式,但同時詩也具有歷史價值,是歷史的一種載體,我們來看一首詩: 詠漢高祖 【唐】王珪 漢祖起豐沛,乘運以躍鱗。 手奮三尺劍,西滅無道秦。 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賓。 高抗威宇宙,貴有天下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動蕩的春秋時期教案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狀況;理解東周王室衰微的原因以及王室衰微的表現;知道春秋時期的主要霸主以及諸侯爭霸的影響,了解齊桓公能成為第一個霸主的具體原因。 2.認識春秋時期是生產力飛躍進步、社會制度大變革、政治局面大變動的時代,培養學生從歷史現象到歷史認知的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鐵器、牛耕出現的出土文物圖片和相關文獻記載的認知,激發
動蕩的春秋時期,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動蕩,春秋時期,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戰國七雄,了解都江堰構造和作用,掌握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戰國七雄,提高學生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 2、通過對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的評價,提高學生評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商鞅變法的分析,改革是時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會受到后世的崇敬。學會應該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戰國時期,社會,變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