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測 【教學目標】 1會用文字、圖表等形式記錄所進行的活動及觀察到的現象,并選用合適的方式與他人交流。 2根據現有的科學知識和已知的資料做出預測和假設。在交流討論中清楚準確的表達個人意見。 【教學重點】 猜測黑盒內物體的思維策略、方法與技能。 【教學難點】 猜猜黑盒內物體的實驗活動,討論物體可猜測與不可猜測的屬性。 【教學準備】 玻璃板、鐵屑、磁條、小磁針、毛皮、橡膠棒、黑盒(注明ABCD)。
牛津,上海,六年級,上冊,科學,1.4,猜測,教案
觀察動物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觀察動物需要從動物的外形、運動方式、對刺激的反應、生活環境、進食習慣和對人類的影響等方面進行。 (2)從用放大鏡觀察蝸牛的實驗操作中,學生知道蝸牛的外形,知道蝸牛各部分的名稱。 (3)獲得用放大鏡觀察生物的技能。 二、過程與方法 (1)學會觀察動物的基本步驟,學會通過各種器材來達到觀察動物的目的。 (2)通過探究蝸牛對刺激的反應活動,學生能初步學會
牛津,上海,六年級,上冊,科學,2.1,觀察,動物,教案
密度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密度的概念和單位,會用密度公式計算物質的密度。 2知道密度較小的物體浮在密度較大的物體之上。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測定水的密度及觀察物體浮沉的現象,探究物體浮沉與其密度大小的關系。 2通過解釋熱氣球上升的現象,理解密度較小的物體浮在密度較大的物體之上。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測量水的質量和體積,體驗密度是物質的一種性質。 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1測定水
牛津,上海,六年級,上冊,科學,4.4,密度,教案
檢索表教學設計 上海市教育學會寶山實驗學校 執教:成潔瑤 時間:2018年5月10日 1、 課程標準解讀 在科學的課程標準中要求能用不同的方法對身邊的日常事物進行分類,初步了解分類的基本思想與方法,認識檢索表的作用,并且能編制簡單的檢索表。本課內容在上海市初中科學學科教學基本要求中的學習水平要求為B級,在八年級生命科學課程標準中要求知道物種的雙命名法,分類的階元及基本單位,要求使用正式的檢索表識
牛津,上海,六年級,上冊,科學,2.3,檢索
課題:顯微鏡的使用(復習課) 任課教師: 鄭凌之 班級:初一(5)班 一、 教學設計 本節課主要是復習科學(牛津上海版)第三章“細胞與生殖”里“顯微鏡”的內容。借助顯微鏡的實物觀察是我們了解細胞世界的主要方法,這一工具可以幫助學生擴展視野,使他們更全面、更完整地理解這個世界。 學生在六年級時已經學習了顯微鏡的結構、功能以及操作方法,也知道了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并且在實驗室里進行過操作。只是間隔了比
牛津,上海,六年級,上冊,科學,3.1,顯微鏡
受精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利用觀看多媒體演示、影像資料,了解受精作用、胚胎的形成過程以及“人工受孕”的一些技術。 2能力目標: (1)在調查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交流表達能力。 (2)在提問、思考、討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對知識的整合能力。 (3)通過自問自答初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情感目標: 通過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增進與父母的感情,體驗親情
牛津,上海,六年級,上冊,科學,3.2,受精,作用,教案
初中科學(牛津上海版)六年級第四章 第二節 粒子模型 粒子的運動 執教教師: 上海市風華初級中學 馬俊飛 一、教材、學情分析 粒子的運動是牛津上海版科學六年級第四章物質的粒子模型第二節第二課時的內容。課程標準中對本節課的的學習要求是:找出支持粒子模型的證據;通過擴散現象的觀察推斷粒子在不停地作無規則運動;體會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本節課教材是在前一課時學習了“物質由體積微小、數量巨大的
牛津,上海,六年級,上冊,科學,4.2,粒子,運動
實驗室安全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際例子體會觀察的局限性,需要借助儀器。 2過程方法: 掌握實驗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難點】 1認識常見的儀器,了解它們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項。 2理解實驗室安全規則,提高遵守實驗室安全規則的自覺性。 【教學過程】 一、設問導入 在實驗室中,我們經常要用到一些儀器和工具來幫助我們做出準確的判斷。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科學實驗中常用的儀器和工具。 二
牛津,上海,六年級,上冊,科學,1.2,實驗室,安全,教案
大氣壓強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氣壓是由大量氣體粒子不斷撞擊容器壁而產生的。 2知道氣壓是可以改變的:氣體粒子越多,氣壓越大;氣體粒子運動越快,氣壓就越大。 3知道大氣壓強的存在并且是很大的。 4認識氣體壓強的現象和日常生活中有關的簡單現象。 【過程與方法】 觀察與描述跟氣壓有關的現象,學習用粒子模型解釋氣壓及其變化,通過對粒子模型的具體圖形的分析和處理來發展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
牛津,上海,六年級,上冊,科學,4.3,大氣,壓強,教案
計量時間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查找資料并交流”的活動認識測量時間的工具;知道時間的常用單位及換算關系;初步學會使用停表(手表)和“自制聽診器”測量脈搏頻率和心跳;通過“估計老師走路時間”的活動知道利用脈搏或心跳次數的規律可以粗略地估計時間。 【過程與方法】 通過“查找資料并交流”的活動培養學生收集、篩選資料的能力和口頭表達的能力;通過“和父母一起自制聽診器并測量心跳次數”的活動,培
牛津,上海,六年級,上冊,科學,1.3,計量,時間,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