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第一課時)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與血液循環的關系十分密切,上承消化系統后續循環系統,為以后學習血液名稱的變化和營養物質以及氧氣的運輸奠定了基礎,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包括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和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要求學生理解(概述)。肺與外界氣體交換原理的內容比較抽象,教材先讓學生仔細體驗自己在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變化,使學生感覺到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人教版七下,生物,4.3,發生,氣體,交換,教案,師公,開課,資料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學習目標】: 1、說出氣體交換的原理。 2、通過資料分析等概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3、通過測量胸圍差,概述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 【學習重難點】: 1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2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3、通過模擬實驗,找出胸廓容積的變化與呼吸的關系。 【學習過程】: 一、溫故互查:2人小組互查 1、說出呼吸系統的組成? 2、呼吸道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人教版七下,生物,4.3,發生,氣體,交換,教案,師公,開課,資料
人的生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思考內容概述男性生殖系統和女性生殖系統的結構,說明它們的功能。 (2)通過播放人的受精、胚胎發育和分娩了解生殖過程。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考眼力環節,突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播放人的受精、胚胎發育和分娩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展示母親懷
人的生殖,人教版七下,生物,4.1,生殖,教案,師公,開課,資料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想 新課標的指導下倡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文字信息和圖片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通過學習相關的知識,了解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七年級生物學下冊第四單元第三章的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人教版七下,生物,4.3,發生,氣體,交換,教案,師公,開課,資料
課題: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第一課時) 知識目標:通過測量胸圍差等,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發生交換的過程。 能力目標:初步學會生物學研究常用的測量和計算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定的創新意識。 重點和難點: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 教學內容的重組與加工: 本節教材中有一個實驗:測量胸圍差。這個實驗的難度不大,但動作幅度比較大,如果在課堂中全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人教版七下,生物,4.3,發生,氣體,交換,教案,師公,開課,資料
課題 第六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于 第二節 神經系統的組成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有關生理結構組成及其功能的知識,目的是使學生認識組成神經系統的各部分結構的名稱,在身體上的位置以及初步認識他們的功能。教材上提供了許多實用和生動的資料,比如說12頁上的資料分析中的病例、13頁上的圖片等等,在教學中巧妙地使用這些資料
神經系統的組成,人教版七下,生物,6.2,神經系統,組成,教案,師公,開課,資料
教學基本信息 課題 第三章 第二節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生物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倡導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采用啟發式教學,學生通過自身的學習活動而發現抽象原理。 基于此,在本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人教版七下,生物,4.3,發生,氣體,交換,教案,師公,開課,資料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名稱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科 目 生物 年級 七年級 教學時間 第一課時 學習者分析 本節課的學習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據教師平時對學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學生是楊武中學七年級學生; (2)學生已經熟練掌握呼吸系統的組成及呼吸道的作用; (3)學生對肺部其他交換學習興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人教版七下,生物,4.3,發生,氣體,交換,教案,師公,開課,資料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概述肺的結構組成, 2.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模擬探究實驗的能力、動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用所學知識指導生活實踐,珍惜生命,防溺水。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 2.教學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人教版七下,生物,4.3,發生,氣體,交換,教案,師公,開課,資料
第四單元 第三章 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課是人教版七年級生物學下冊第四單元第三章的第二節。包括兩部分: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這兩部分是有內在關聯的統一的整體。而本節課是第一課時,涉及到初中生還不具備的一些物理知識,給課堂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另本節上承消化系統,后續循環系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這本書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學好這部分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人教版七下,生物,4.3,發生,氣體,交換,教案,師公,開課,資料
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概述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過程。 能力目標 1、通過測量胸圍差,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人合作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2、通過演示實驗,感知呼吸時胸廓容積有變化。說明胸廓容積變化與氣體進出的關系。 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自己的胸圍差,使學生認識到體育鍛煉對呼吸系統的好處。 2、通過觀察、探究討論等活動,培養學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人教版七下,生物,4.3,發生,氣體,交換,教案,師公,開課,資料
生物集體備課教案 教學課題 第二節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授課時間 備課組成員 科目 生物 教學對象 7年級 授課教師 課時 1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有關生物的圖片、習題 學生預習, 查閱、收集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資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概述肺內的氣體交換包括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和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過程與方法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人教版七下,生物,4.3,發生,氣體,交換,教案,師公,開課,資料
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七年級生物學下冊第四單元第三章的第二節。包括兩部分: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這兩部分是有內在關聯的統一的整體。本節課安排學習呼吸道對空氣處理之后,僅憑學生已有知識理解本課有挑戰性。另本節上承消化系統,后續循環系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這本書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學好這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人教版七下,生物,4.3,發生,氣體,交換,教案,師公,開課,資料
第三章 人體的呼吸 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2能力目標: (1).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同學之間胸圍差的差異,認同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肺與外界的氣體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人教版七下,生物,4.3,發生,氣體,交換,教案,師公,開課,資料
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教學設計 一、生物教育理論指導 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課程是國家統一規定的、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為目的的必修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領域之一。生物學不僅是眾多實事和理論,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倡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文字信息和圖片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人教版七下,生物,4.3,發生,氣體,交換,教案,師公,開課,資料
附件4 課堂教學設計 課題名稱____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2) 章節名稱 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三章人體的呼吸 學 時 1 課標要求 概述發生在肺部及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 說明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內容與學情分析 內容 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七年級生物學下冊第四單元第三章的第二節。包括兩部分: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泡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人教版七下,生物,4.3,發生,氣體,交換,教案,師公,開課,資料
第二節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課是人教版七年級生物學下冊第四單元第三章的第二節。包括兩部分: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這兩部分是有內在關聯的統一的整體。本節課安排學習呼吸道對空氣處理之后,僅憑學生已有知識理解本課有挑戰性。另本節上承消化系統,后續循環系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這本書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學好這部分內容有助于學生對“人體是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人教版七下,生物,4.3,發生,氣體,交換,教案,師公,開課,資料
第三節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教材分析: 本節課從學生常見的或親身體驗過的生活現象入手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既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教學目標: 1概述反射是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2通過膝跳反射的實驗理解反射的概念。 3描述反射弧的結構。 4舉例說出反射包括簡單的反射和復雜的反射。 5提出有關反應速度的問題,制定并實施探究計劃。 教學重點:
人教版七下,生物,6.3,神經,調節,基本,方式,教案
第三節 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說出符合海南本土的膳食指南。 2.能說出幾種不安全食品的名稱,關注食品安全。 3.學會判斷某食品是否安全。 (二)過程與方法 1.嘗試運用相關知識,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食譜,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創新精神。 2.了解不安全食品的制作過程,掌握安全食品的判斷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不合理營養的探討
人教版七下,生物,2.3,合理,營養,食品安全,教案
第四節 輸血與血型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人體血量的有關知識,對人體失血情況有正確的認識;能說出ABO血型的類型及安全輸血的原則;了解成分輸血,明確成分輸血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學會運用所學的ABO血型知識,嘗試“模擬”血型鑒定,增強動手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培養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樹立健康的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人教版七下,生物,4.4,輸血,血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