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西晉的建立、八王之亂、北方各族的內遷的基本史實,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情況和北方十六國建立的背景。 2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對“西晉為什么是一個短命王朝”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史實的能力。 (2) 西晉八王之亂以來,中原大亂,人口大規模遷徙。人口大遷徙是社會動亂的結果,但它客觀上推動了遷入地區的經濟開發和社會進步。講清其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7,西晉,短暫,統一,北方,各族,內遷,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6課三國鼎立 一、教材分析 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由統一走向分裂又逐漸統一的過渡時期。經歷了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三個政權的相繼建立,國家由分裂走向區域性的統一,社會安定,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了解三國鼎立的史實,有助于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 三國的故事在民間家喻戶曉,知道史實和故事的區別,也是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喜歡表現自我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教學基本信息 課題 從歷史文物看絲綢之路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在新中改背景下,歷史學習要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要了解多種歷史呈現方式,歷史文物不僅是歷史的有效呈現方式之一,而且是核心素養落實的有效途徑。最終,使全體學生獲得發展。 教學背景分析 初中歷史課標要求: 通過“絲綢之路”的開通,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內容分析: 溝通歐亞陸路交通的“絲綢之路”,是在張騫出示西域之后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科 目 歷史 課型 新授課 年(班)級 七年級 授課時間 課題: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學習目標: 1、知道淝水之戰的相關史實,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 2、了解南北朝時期我國民族大交融的基本史實。 3、認識到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重要內容。 學習重點 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 學習難點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學習過程(學案) 備注 【復習導入】1.東晉的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題 第三單元秦漢時期: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教 學 目 標 1.設問指導自主學習了解:兩漢科技文化成就。展示相關圖片播放相關視頻加深記憶。 2.問題引導合作探究知道:造紙術的作用?史記的地位價值?張仲景司馬遷的精神? 3.運用多媒體直觀形象觀察感受體驗道教佛教文化,激發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愛好。 學法指導 重點及教學處理:兩漢科技文化成就。 設問指導自主學習了解。出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教學設計 一、基本信息 學校 課名 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教師姓名 學科(版本) 2016年人教版 章節 第三章 學時 1課時 年級 七年級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讓學生知道張騫第一次開辟出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中原與西域各國有了第一次友好往來,加強了與西域的聯系;通過設置西域都護府,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打破了東西方文明之間的隔絕狀態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1、 課標要求 知道兩晉的更替。 2、 教材分析 本課上承三國鼎立的分裂割據局面,主要介紹了三國歸晉之后西晉的發展脈絡。第一部分主要圍繞著西晉建立后,統治階層腐朽,奢侈腐化之風盛行,雖然完成了統一全國的任務,但是社會矛盾依舊非常尖銳。第二部分主要是西晉統治集團內部為爭奪中央政權的內亂即八王之亂,破壞了西晉的統治秩序,同時也耗竭了西晉的國力。第三部分集中體現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7,西晉,短暫,統一,北方,各族,內遷,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5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課標要求】 知道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產生。知道司馬遷和史記;知道造紙術的發明參傳播文化的作用;講述張仲景和華佗的故事。 【學習目標】 1.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張仲景和華佗、史記、道教和佛教 2.了解造紙的工序 3.認識當時我國科學技術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從而激發愛國主義情感。 【基礎解讀】 一、造紙術的發明 1、紙出現以前的書寫載體。 2、造紙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開辟、西漢對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實,思考和認識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 方法目標:識讀敦煌壁畫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圖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絲綢之路線路圖海上絲綢之路,獲取有效歷史信息。 情感目標:學習張騫為報效祖國不畏險阻、勇于開拓的進取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 難點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堂教學設計 課題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設計理念 教有生命的歷史,即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創造性整合教材,呈現鮮活的歷史素材資源,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 中,體驗歷史鮮活性,感悟史學生命力。 設計思路 本課主要學習三塊內容,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三塊內容通過前秦和北魏這兩個少數民族政權不同的統治措施及結果,突顯出民族交融的歷史潮流。 教 學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教學設計 課題名稱: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版 本:人教2011課標版(部編) 授課年級:七年級 【課標要求】 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四單元第四課,講述了北魏的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本課的主題是民族大交融。本課主要學習三塊內容: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魏晉以來,各民族加強了交往、交流與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題 人教2011課標版(部編)七年級上冊 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課程內容 1.知道造紙術的發明對傳播文化的作用。 2.講述張仲景和華佗的故事;知道司馬遷和史記。 3.知道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產生。 教學目標 1.知道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了解造紙術對文化傳播的作用。 2.知道張仲景和華佗的主要成就。 3.知道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 4.知道司馬遷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題:第 15 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課標要求 知道造紙術的發明及傳播文化的作用;講述張仲景和華佗的故事;知道司馬遷和史記;知道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產生。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造紙術的發明及傳播文化的作用;講述張仲景和華佗的故事;知道司馬遷和史記;知道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產生。思考這些歷史現象反映的時代特征,以及對當時和當代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制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17、 西晉短暫的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西晉建立、統一全國及八王之亂的基本史實。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情況和北方十六國的建立的背景。 過程與方法:了解西晉的治國方略,分析八王之亂的原因;識讀西晉內遷少數民族分布圖,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影響;通過對“西晉為什么是一個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養學生歸納史實的能力。 情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7,西晉,短暫,統一,北方,各族,內遷,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一、教學目標 1.準確說出張騫通西域的目的、主要歷程與結果。學習張騫不畏艱難險阻、不辱使命、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 2.準確說出西域都護的設立時間、管轄范圍及其歷史地位。認識新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結合地圖,準確指出絲綢之路的起點與主要路線,體會絲綢之路在古代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教學難點:絲綢之路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5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1課時)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課文,了解西漢時期的科學技術醫學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張仲景和華佗,司馬遷和史記,佛教和道教。 2通過引導學會閱讀歷史校本教材、觀察漢代造紙示意圖,了解造紙的工序。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 3通過學習西漢時期的科技文化,對學生進行初步的 科技教育,使學生認識到當時我們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人教版 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第三單元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開辟、西漢對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實,思考和認識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過程與方法 識讀敦煌壁畫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圖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絲綢之路路線圖、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獲取有效歷史信息。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張騫為報效祖國不畏艱險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新倉中學 吳衍平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了解淝水之戰的經過;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了解南北朝時期我國民族大交融的基本史實。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敘述的民族大交融歷史,培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孝文帝改革適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復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十五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和醫學成就,包括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張仲景、華佗的生平和成就。 2了解佛教傳人和道教興起的簡要史實、司馬遷的生平事跡及其撰寫的史記的簡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觀察漢代造紙圖,了解造紙的工序,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 2通過對佛教和道教在我國得以傳播的原因及所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史實,思考并認識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過程和方法: 分析圖片和問題探究。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民族交融團結是歷史發展的潮流。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西晉滅亡后,北方先后經歷了哪些統治時期?北方社會有什么特點?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歸納總結,引入新課。 二、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