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 題 第16課 三國鼎立(定稿) 課時 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引導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 (3)通過對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能力。 (4)通過對歷史事實和文藝作品中描述的情節進行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藝創作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題 三國鼎立 課時 1 課型 綜合解決課 時間 學習 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基本史實,思考兩場戰役 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原 因。 過程與方法 1、 了解戰爭過程,提升復述重大歷史事件的能力; 2、 分析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提高對比、分析的能 力; 3、 識讀三國鼎立形勢圖 ,學習獲取有效歷史信 息的方法。 情感態度 價值觀 1、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課前預備:聽音樂電視劇漢武大帝主題曲最后的傾訴,觀看圖片,為課堂營造氣氛。(3:25分種) 同學們,大家好!最近有位同學在網上開了家網店,店名叫西域商城:專營各類西域特產,今天咱就一起去逛逛!這里有為自西域烏孫國的葡萄,西域高昌王國的哈蜜瓜,還有西域樓蘭國的胡蘿卜! 西域在哪?說到西域,相信有很多同學立馬就想到了西游記里的女兒國,火焰山的高昌國,車遲國、烏雞國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陳老師,獲獎作品
課堂教學設計 課題名稱: 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章節名稱 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學 時 1課時 課標要求 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內容與學情分析 內容 分析 本課是2016部編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9課。本課主要學習三塊內容,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第15課,主要講述兩漢對內對外關系。對內,出使西域和設置西域都護;對外,打通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建立了同歐洲國家的友好往來。本課體現了兩漢靈活多變的內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華文明的世界領先地位,進一步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好動,聽課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根據教學目的和教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統編本初中歷史初一年級上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11版課標要求】 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單元中的第3課,上承“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下接“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呈現了淝水之戰后,前秦統治的瓦解,以及其后北魏的崛起與孝文帝的改革,兩晉南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開辟、西漢對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實,思考和認識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 過程與方法:識讀敦煌壁畫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圖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絲綢之路線路圖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獲取有效歷史信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張騫為報效祖國不危險阻、勇于開拓的進取精神。 二、教學重點: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的開通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5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01知識管理 知識點1造紙術的發明 ________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時,宦官________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工藝,紙的質量大大提高。 知識點2張仲景和華佗 東漢末年的名醫張仲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寫成了______________,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提出辯證分析病情對癥治療和“________”理論,是中醫臨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題:三國鼎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等基本史實,通過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了解史實,使學生能正確評價著名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等,提高歷史地看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提高辯證地看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總結曹操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對比三國演義里許紹對曹操的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6課 三國鼎立教學設計 課題 三國鼎立 授課人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1 班級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基本事實,思考兩場戰役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 2.初步了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兩場戰爭,分析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識讀三國鼎立形勢圖,學習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以曹操為例,認識文學作品和真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5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了解造紙術對文化傳播的作用。 2知道張仲景和華佗。 3知道司馬遷和史記。 4知道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課文,結合造紙術發明相關資料,探尋造紙術發明、改進的軌跡,學會比較分析問題的方法。 2通過講述課前收集的有關資料,了解張仲景、華佗的主要醫學成就及事跡,學會收集和整理歷史信息的方法。 3整理兩漢時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淝水之戰的基本史實,了解東晉取勝的原因。 (2)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內容及作用,提高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本課的學習,比較系統地了解南北朝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包括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教 學 設 計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一、本課教學設計的內容提要: 本文的主要內容是兩漢的文化成就,其中造紙術是本文的一個重要內容,而對造紙術發明意義的理解和認識,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往往只是淺顯的感性認識,如何能讓學生從淺顯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是一個難點,為此我設計了竹簡的書寫、裝訂和掂量三項活動,讓學生通過這三項活動的體驗得出紙的優點:便于書寫,便于裝訂,便于攜帶,于是造紙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識與能力: 1熟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實,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內容及作用,提高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 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3層層設問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合作學習、發現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方法突破重難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討論、回答“為什么說北魏孝文帝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杰出的政治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內容及作用,提高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層層設問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合作學習、發現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方法突破重難點。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動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從而初步樹立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價值觀。 【情景導入】 展示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導入新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少數民族的內遷 【教材分析】 本課上承三國鼎立的分裂割據局面,主要介紹了三國歸晉之后西晉的發展脈絡。本課看似頭緒較多,實則三部分之間聯系緊密。第一部分主要圍繞著西晉建立,統治階層統治腐朽,奢侈腐化之風盛行,雖然完成了統一全國的任務,但是,社會矛盾依然非常尖銳。第二部分內容主要是西晉統治集團內部發生爭奪皇位的內亂,破壞了西晉的統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晉的國力。第三部分集中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7,西晉,短暫,統一,北方,各族,內遷,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題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課標要求 西晉的建立,八王之亂,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教學目標 1. 了解西晉建立、西晉的統一以及八王之亂的基本史實。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情況和北方十六國建立的背景。 2. 知道西晉的統治,會分析八王之亂的原因;能夠結合地圖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影響,通過分析“西晉政權的短命與實行分封諸王有什么關系”,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史實的能力。 3. 通過這一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7,西晉,短暫,統一,北方,各族,內遷,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題 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14.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課堂類型 新授課 學校 授課教師 班 級 備課時間 授課時間 課程標準 內容要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對西域的管理。 認知提示:理解張騫通西域與絲綢之路開通的歷史意義。 教材分析 本科主要學習三塊內容,第一塊是張騫通西域、第二塊是絲綢之路、第三塊是對西域的管理。 三塊內容之間因果相連,絲綢之路和對西域的管理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課標要求】 知道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產生。知道司馬遷和史記;知道造紙術的發明和傳播文化的作用;講述張仲景和華佗的故事。 【學習目標】 1.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張仲景和華佗、史記、道教和佛教來源:*中%國教育出版#網 2.了解造紙的工序來源:zzs%tamp;ep.#com 3.認識當時我國科學技術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5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對中醫學的貢獻、史記等基本史實,分析這些歷史現象反映的時代特征以及對當時和當代社會的影響。 2司馬遷的生平事跡及其撰寫的史記的簡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 通過了解造紙的工序,講解這些工序所反映的歷史現象,提高解讀和獲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張仲景、司馬遷等人為了理想,面對挫折,堅忍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