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課 三國鼎立 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基本史實,思考兩場戰役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了解戰爭過程,提升復述重大歷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提高對比、分析的能力;識讀三國鼎立形勢圖,學習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閱讀三國演義的片段,認識文學作品和真實歷史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學科 歷史 教師 教學內容 三國鼎立 媒體使用 多媒體、投影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能講述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并分析出各自的影響; 2.能列表歸納魏蜀吳三個政權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 過程與方法:通過兩次戰役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 分析歷史現象,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曹操的分析和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推動了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課程標準: 概括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北魏的建立和黃河流域的統一;北魏遷都洛陽、孝文帝進行改革的主要事實。 2、培養學生理解和思考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問題的初步能力,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念。 3、培養學生追蹤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初步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 以追尋歷史的足跡為紐帶,通過創設歷史場境,把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 2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5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課標要求 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歷史巨著史記,道教和佛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通過比較“蔡侯紙”和以前的書寫材料,了解造紙術對文化傳播的作用。 (2)知道張仲景和華佗的主要成就。 (3)知道司馬遷和史記。 (4)知道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人。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課文,結合造紙術發明相關的圖片、圖表等歷史資料,探尋造紙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教 學 設 計 課題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西晉的建立、八王之亂、北方各族的內遷的基本史實,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情況和北方十六國建立的背景。 過程與方法:通過本課的學習,正確認識西晉滅亡的根本原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歸納史實的能力;通過識讀歷史圖片、史料,培養學生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7,西晉,短暫,統一,北方,各族,內遷,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名稱:三國鼎立 一、教學內容分析(簡要說明課題來源、學習內容、知識結構圖以及學習內容的重要性) 本課是人教版2016年新教材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人立與民族交融第一課內容。它包含三個子目: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講述了東漢末年國家從分裂割據到局部統一的過渡時期的歷史。三國鼎立的形成揭開了北方民族大交融和江南地區開發的序幕同,是歷史的一大進步,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本課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淝水之戰的基本史實,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內容及作用,比較系統地了解南北朝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創設情境,把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民族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重要內容,從而初步樹立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對中醫學的貢獻、史記,道教和佛教。 過程與方法:識讀造紙工藝流程圖,提高解讀和獲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張仲景、司馬遷等人為了理想,面對挫折,努力拼搏的精神。 【學習重點】 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史記。 【學習難點】 道教和佛教 【課標要求】 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史記;道教和佛教。 【使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科技,文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三國鼎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 2.理解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曹操敗于赤壁之戰的原因、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通過討論曹操在官渡之戰以少勝多,而在赤壁之戰以多敗于少的原因,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陳老師,獲獎作品
課型 新授 課時 1 課題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課 前 思 考 課標分析 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9課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子目,分別是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北魏一統北方后,為了更好地促進民族大融合,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的革舊立新和漢化改革,其改革促進了北方地區民族大融合,并且在一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了解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實,思考并認識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用嘎仙洞動態圖片,把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引出本課學習內容。對于淝水之戰通過微課展示、學生自主學習、分組合作探究等方法,化難為易。針對北魏孝文帝改革,利用媒體視頻引路,教師填充相關資料,通過小組討論后進行歸納總結制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實,思考并認識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2、過程與方法: 制作表格、分析圖片、問題探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潮流。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及意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難點: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義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播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能說出西晉的建立、八王之亂、少數民族內遷的史實;通過合作探究分析出西晉速亡的原因;通過研習史料增強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八王之亂與西晉分封制的關系和西晉速亡原因等問題的探究,學生學會運用比較、聯系、分析、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方法及合作的意識。 3、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成由節儉,敗由奢”的道理和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7,西晉,短暫,統一,北方,各族,內遷,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題名稱:第十六課 三國鼎立 考綱、大綱描述 掌握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相關內容和影響以及三國鼎立的基本情況。 教材內容分析 黃巾起義使得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在鎮壓起義過程中,各地官僚趁機擴張勢力,形成割據。本課則主要介紹了國家從分裂到局部統一的過渡時期的歷史,在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一系列戰役作用下,曹操,劉備,孫權的勢力逐步崛起,進而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鼎立是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的必然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三塊內容,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三塊內容通過前秦和北魏這兩個少數民族政權不同的統治措施及結果,突顯出民族交融的歷史潮流。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本課的重點內容,教材從背景、措施、意義三個方面進行敘述。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教材從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義兩個方面敘述。 二、 教學目標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教材分析】 1分析課程標準: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于2016年部編人教版歷史新教材第17課涉及的歷史知識作了如下要求:“知道兩晉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遷。”2011年版歷史課程標準重視歷史課程的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和綜合性。本課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性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普及西晉的基本歷史,展現社會歷史發展變化的脈絡,幫助學生注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7,西晉,短暫,統一,北方,各族,內遷,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題: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科目:歷史 年級:七年級 課時: 1課時 一、【課標要求】 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二、【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講述淝水之戰的概況,知道與之相關的典故。能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初步理解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拓跋鮮卑大事記來理清其發展歷程,進而學習北魏的建立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課標要求 通過“絲綢之路”的路開通,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課介紹了絲綢之路的開辟、作用及從那時起中國對“西域地區”進行管理,使之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共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張騫通西域。第二部分,對西域的管理。第三部分,絲綢之路。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內容針對的是七年級學生,他們對歷史的認知水平和對問題的分析能力還不高,學生只聽說過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課標要求】 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學習目標】 1掌握淝水之戰的基本史實。 2熟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實。 3通過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敘述的民族大融合進程,培養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的初步能力和追蹤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初步能力。 4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在民族問題上的正確觀念,認識到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歷史上民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案,陳老師,獲獎作品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西晉建立、統一全國及八王之亂的基本史實。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情況和北方十六國的建立的背景。 過程與方法:了解西晉統治腐朽,分析八王之亂的原因;識讀西晉內遷少數民族分布圖,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影響;通過對“西晉為什么短暫而亡?”的分析,培養學生歸納史實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分析西晉統一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7,西晉,短暫,統一,北方,各族,內遷,教案,老師,獲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