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課 秦統一中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秦滅六國的基本過程 2、了解皇帝制度及郡縣制的基本情況 3、掌握秦始皇為鞏固統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過程與方法 老師講解與學生討論相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認識到秦滅六國符合人民的愿望,是歷史的進步 2、讓學生認識到秦始皇的統一措施對后來中國歷史的深遠影響 教學重點 秦滅六國以及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方法突破 通過講述歷史小故
秦統一中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統一,中國,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班級:_________ 組別:___________ 組名: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學習目標】 1.了解西漢的建立、“休養生息”的政策和“文景之治”。 2.通過對秦漢兩朝政策的對比,掌握對比的學習方法。 3.感悟“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點難點】 休養生息和“文景之治”。 秦漢兩朝政策對比,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認識。 【學法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1課 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課標解讀 【1、內容標準】 內容要點:西漢的建立;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認知提示:理解休養生息政策的歷史概念及意義。 解讀:西漢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一個高峰,社會經濟文化思想全面發展,對外交往日益頻繁,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的國家之一。西漢建立之初,由于秦末以來的長期戰亂,經濟凋敝,物價飛漲,社會動蕩不安。漢高祖劉邦為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生產,改善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教案設計 課題 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課型 新授課 授課人 教學目 標 1.知道西漢的建立。 2.掌握漢初“休養生息”的政策。 3.了解“文景之治”。 4.感悟“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 教 學 重 點 休養生息 教 學 難 點 文景之治 教 具 準 備 多媒體 教 學 方 法 情景導入法、問題教學法、合作學習法 板 書 設 計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0課 秦末農民起義 一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 1、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 2、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 3、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4、學習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能力與方法 1、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 2、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揭露秦的暴政,肯定
秦末農民大起義,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0,農民,起義,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 題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 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 第二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我建構初步掌握用表格進行歸
原始農耕生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原始,農耕,生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學設計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師 課時 45分鐘 課型 新授課 授課題目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生掌握西漢建立、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 2透過歷史現象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思考內在的因果關系。 過程與方法: 1 課前觀看微課,收集資料自主學習本課; 2 學生收集資料,課上討論探究,再發現問題,合作解決問題; 3 課上師生共同研讀史料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陳老師,獲獎作品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學設計 一、課程標準: 知道西漢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二、教學三維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了解西漢的建立,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實,通過歷史現象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思考內在的因果關系。 2、過程與方法:研讀與本課相關的史料,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做到論從史出,通過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漢初統治者政治寬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新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第4課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展教案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1、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實。 2、 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內容和作用,初步理清歷史的發展線索。 2、 過程與方法 1、 閱讀史料研究和相關史事內容,了解史實。 2、 識讀西周等級示意圖,認識分封制。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認識、理解朝代興衰和更替的規律,幫助學生認識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規律
夏商周的更替,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夏商周,更替,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鹽鐵專賣等鞏固大一統王朝的措施,探討這些措施的目的及作用,培養分析綜合問題的能力。 2、通過評價漢武帝的歷史功績,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收集、復習比較、問題牽引、閱讀回答、討論交流、課本劇表演等教學活動,使學生了解漢武帝的大一統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2,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 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學方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劉邦建國的基本情況,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目的、措施和評價,“文景之治”出 現的原因、具體表現。 2.理解漢初劉邦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 【教學重點】 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學難點】 漢初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學法指導】自主探究、小組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教 學 設 計 表 課題名稱 第五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 版次 人教新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設計者 葉生學 設計 時間 2016、09、23 授課班級 705 授課時數 1課時 一、課標描述: 了解青銅工藝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銅制造業的基本史實和特點,知道著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發現的基本史實和
青銅器與甲骨文,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青銅器,甲骨文,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教學設計 教學主題 2016年人教新版 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第13課東漢的興亡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選自2016年人教新版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的內容。東漢是承接秦朝和西漢兩個大一統王朝的第三個大一統王朝,前期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它與秦朝西漢一起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另外,本課是今年2016年人教新版根據2011年新課標而增加的。 二、學
東漢的興衰,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3,東漢,興衰,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教學 環節 教 學 內 容 備 注 導入 新課 新課 學習 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詩與史 詩是一種文學形式,但同時詩也具有歷史價值,是歷史的一種載體,我們來看一首詩: 詠漢高祖 【唐】王珪 漢祖起豐沛,乘運以躍鱗。 手奮三尺劍,西滅無道秦。 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賓。 高抗威宇宙,貴有天下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動蕩的春秋時期教案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狀況;理解東周王室衰微的原因以及王室衰微的表現;知道春秋時期的主要霸主以及諸侯爭霸的影響,了解齊桓公能成為第一個霸主的具體原因。 2.認識春秋時期是生產力飛躍進步、社會制度大變革、政治局面大變動的時代,培養學生從歷史現象到歷史認知的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鐵器、牛耕出現的出土文物圖片和相關文獻記載的認知,激發
動蕩的春秋時期,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動蕩,春秋時期,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戰國七雄,了解都江堰構造和作用,掌握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戰國七雄,提高學生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 2、通過對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的評價,提高學生評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商鞅變法的分析,改革是時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會受到后世的崇敬。學會應該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戰國時期,社會,變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導入新課:“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因2005年紅極一時的電視劇漢武大帝將這段情節編入而廣為人知。所謂的“五星出東方”意思是說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這五個星同時出現在了東方。“利中國”指的是有利于中國。科學史家推算出,在30余年后的2040年9月9日,將會出現罕見的五星聚會天文奇觀,伴隨它到來的,很可能是中國再次走向繁榮和富強。 漢代是蜀錦的蓬勃發展時期,1995年在新疆尼雅遺址出土這塊具有神秘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2,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授課時間 班級 教學課時 一課時 主備教師 教學課題 7、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在掌握和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的基礎上,分析商鞅變法的成敗,以掌握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新過程的探究式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戰國時期,社會,變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3課東漢的興亡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東漢興亡的基本脈絡,引導學生思考“光武中興”局面的形成原因,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認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史料、歷史年表研讀,了解中國古代紀年的主要方法,學習研讀歷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光武帝調整統治政策,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教學重點:光武中興、黃巾起義
東漢的興衰,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3,東漢,興衰,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人教版中國歷史7年級上 第3課 遠古的傳說教學設計 一、教學理念 教育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力圖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教育教學要促進學生的全面而和諧的發展;教育教學要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特點,使學生在教學中體現出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1、 以探究問題為目的。 沒有問題是談不上學習和研究的,有人曾說:正是問題才把只不過是小碎石的東西變成了歷史的證據。歷史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于使學生發現問題,探討
遠古的傳說,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遠古,傳說,教案,老師,獲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