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課 三國鼎立教學設計詳案 【課 題】天下英雄,誰主沉浮 -七年級上冊第16課 三國鼎立 【目標預設】 1.知識與能力: (1)知道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展示三國演義、三國志、曹操的詩歌等材料,通過曹操、劉備等人臉譜的含義,講述史實與文學描述的區別。 (2)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通過對材料的分析、歸納,得出結論,具備一定的史料結合、史地結合、史論結合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8課 三國鼎立 【課程標準】 知道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對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學習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理解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曹操敗于赤壁之戰的原因、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曹操在官渡之戰以少勝多,而在赤壁之戰以多敗于少的原因,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區別文藝與史實,將文藝作品中的情節與歷史事實對比,提高分辨歷史真實性與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公開課教案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七上第四單元復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掌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階段特征,理清其歷史發展脈絡,建構知識體系,并對類似知識進行分類歸納和比較分析,幫助學生掌握歷史復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過程與方法:劃分歷史階段、把握階段特征;理清發展線索、構建知識體系;合并同類項、學會知識整合;說相同、道不同、善于比較分析;以史為鑒讓歷史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 題 第16課 三國鼎立(定稿) 課時 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引導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 (3)通過對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能力。 (4)通過對歷史事實和文藝作品中描述的情節進行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藝創作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題 三國鼎立 課時 1 課型 綜合解決課 時間 學習 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基本史實,思考兩場戰役 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原 因。 過程與方法 1、 了解戰爭過程,提升復述重大歷史事件的能力; 2、 分析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提高對比、分析的能 力; 3、 識讀三國鼎立形勢圖 ,學習獲取有效歷史信 息的方法。 情感態度 價值觀 1、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題:三國鼎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等基本史實,通過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了解史實,使學生能正確評價著名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等,提高歷史地看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提高辯證地看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總結曹操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對比三國演義里許紹對曹操的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6課 三國鼎立教學設計 課題 三國鼎立 授課人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1 班級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基本事實,思考兩場戰役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 2.初步了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兩場戰爭,分析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識讀三國鼎立形勢圖,學習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以曹操為例,認識文學作品和真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6課 三國鼎立 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基本史實,思考兩場戰役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了解戰爭過程,提升復述重大歷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提高對比、分析的能力;識讀三國鼎立形勢圖,學習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閱讀三國演義的片段,認識文學作品和真實歷史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學科 歷史 教師 教學內容 三國鼎立 媒體使用 多媒體、投影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能講述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并分析出各自的影響; 2.能列表歸納魏蜀吳三個政權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 過程與方法:通過兩次戰役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 分析歷史現象,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曹操的分析和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推動了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名稱:三國鼎立 一、教學內容分析(簡要說明課題來源、學習內容、知識結構圖以及學習內容的重要性) 本課是人教版2016年新教材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人立與民族交融第一課內容。它包含三個子目: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講述了東漢末年國家從分裂割據到局部統一的過渡時期的歷史。三國鼎立的形成揭開了北方民族大交融和江南地區開發的序幕同,是歷史的一大進步,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本課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三國鼎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 2.理解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曹操敗于赤壁之戰的原因、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通過討論曹操在官渡之戰以少勝多,而在赤壁之戰以多敗于少的原因,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陳老師,獲獎作品
三國鼎立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三國鼎立是初中歷史第四單元第16課內容。它主要介紹了國家從分裂到局部統一的過渡時期的歷史。三國鼎立是東漢末年軍伐混亂的必然結果,實現了幾個大范圍的局部統一,是下一課學習“西晉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基礎,因此本課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相關史實,理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二)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在于: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節課的難點在于: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學生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七年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較弱,對歷史人物的認識也容易呈現出單一和片面的特點。但由于三國故事家喻戶曉,有關三國的網絡游戲也很流行,學生學習起來會興趣濃厚,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將學生課外
三國鼎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十二課 縱橫三國 教學目標: 1.了解制作電子報刊的步驟,知道電子報刊的組成; 2.能夠對電子報刊的主題進行合理的分析和規劃; 3.學會多途徑獲取素材,并能合理的整理素材; 4.通過制作主題電子報刊,提高學生對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 了解制作電子報刊的步驟,知道電子報刊的組成;能夠對電子報刊的主題進行合理的分析和規劃;學會多途徑獲取素材,并能合理的整理素材。 教 法:任務驅動法
五年級上冊信息技術教案-第12課,縱橫三國,西安交大版,年級,上冊,信息技術,教案,12,縱橫,三國,西安,交大
課時訓練四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一、選擇題 1.2019綿陽據方輿勝覽記載,211年,劉備和劉璋相聚富樂山,看見綿州繁榮景象,劉備高興地說道“富哉今日之樂乎”綿陽富樂山因此得名。據此可知 A
2020,中考,歷史,復習,方案,第一,部分,中國,古代史,課時,訓練,0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民族,交融,試題
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 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第6課動蕩的春秋時期,知識點一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1. 農業: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知識拓展】人類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使用的生產工具 北京人、山頂洞人打制石器 河姆渡人、半坡人磨制石器 夏、商、西周時期青銅器 春秋時期鐵器,【重要提示】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與應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顯著
部編版七上,歷史,知識,總結,課件,動蕩,春秋時期
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第16課三國鼎立,知識點一官渡之戰,1. 背景:東漢末期,北方軍閥長期割據混戰,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2. 概況 (1)時間:公元200年。 (2)作戰雙方:袁紹與曹操。,【知識拓展】如何評價曹操 曹操能謀善斷。“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戎馬一生,兼并群雄,統一北方,發展生產,功勞不可低估。他用自己富有創造性的詩作開創文學上的新風氣。曹操是中國歷史上
部編版七上,歷史,知識,總結,課件,16,三國鼎立
第4課時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第一部分中國古代史【時空坐標】考點一三國鼎立【課標內容】知道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了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1.官渡之戰年曹操在打敗袁紹為以后打下基礎。2.赤壁之戰
2020,中考,歷史,復習,方案,第一,部分,中國,古代史,04,課時,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民族,交融,課件
部編版七上歷史思維導圖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思維導圖,部編版七上,歷史,思維,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