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消化與吸收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1、 教學目標: 1、 通過對課本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圖的分析,描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2、 說出小腸的結構和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3、 培養熱愛生命的價值觀和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飲食觀。 2、 教學重點: 1、 說出小腸的結構特點。 2、 描述食物在消化道內的消化和吸收。 3、 教學難點: 小腸的結構特點 4、 教法、學法: 綜合運用學案指導、問
人體的消化與吸收,蘇教版七下,生物,9.2,人體,消化,吸收,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血管 【教學思路】 1.1 指導思想 根據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課程目標,1 學生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課程的學習,“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初步具有生物學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為此,本節課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微課翻轉課堂,課前觀看“血管的種類”微課
人體的血液循環,蘇教版七下,生物,10.2,人體,血液循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七年級生物導學案 課型:新授 課題:膳食指南與食品安全 學習目標: 1.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中學生食譜。 2.關注食品安全及購買食品需要重點關注的事項。 學習重點: 1. 營養合理的中學生食譜,適合生長發育旺盛期的青少年的特點。 2. 關注食品安全及購買食品需要重點關注的事項。 學習過程: 一、自主探究 1.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有怎樣的建議? 2.青少年正處于旺盛的生長發育期,膳食應怎樣? 3
膳食指南與食品安全,蘇教版七下,生物,9.3,膳食,指南,食品安全,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第二節 人體的血液循環 教學目標: (一)、知識:1、區別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2、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環的過程 (二)、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實驗,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情感: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協作意識 教學重點:1、區別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2、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環的過程 教學難點:1、描述心臟的結構 2、說
人體的血液循環,蘇教版七下,生物,10.2,人體,血液循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lt;教學設計 一、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質、淀粉、脂肪。 能力目標: 親自動手實驗,探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實驗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關注人體的營養健康。 二、教學重點: 探究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三、教學難點: “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這一 探究活動。 四、教學方法:實驗 五、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面粉、花生種子、小麥種子
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蘇教版七下,生物,9.1,人體,需要,主要,營養物質,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人體內的氣體交換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章第二節內容,本節內容承接前面人體的血液循環、人體與外界環境的氣體交換,為下節人體能量的供給奠定基礎。 課標中指出:在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形成重要概念。本節課中,新課標提出的重要概念是:呼吸系統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從大氣中攝取代謝所需的氧氣,排出代謝所產生的二氧化碳。 學生在本節課學習之前,已經學習了人體的血
人體內的氣體交換,蘇教版七下,生物,10.4,人體內,氣體,交換,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人體的血液循環 教學設計 師生隨著音樂的音律共同感受心臟的跳動,讓學生分析心臟跳動的動力是什么,倒入心臟結構的學習。在觀察心臟結構的實驗中,指導學生分組、分布,通過不同方法來認識心臟、識別其部分結構: (1) 通過手捏來感受心臟壁的厚薄,解剖心臟后,區別不同腔室的名稱,并貼上標簽,得出結論。 結論: 同側心房與心室相通。左右兩側不通。 (2) 結合所學的不同腔室的特點,嘗試填表作答與其相連的血管名
人體的血液循環,蘇教版七下,生物,10.2,人體,血液循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第九章第二節人體的消化與吸收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講述食物的消化過程,通過學生實驗:了解口腔對淀粉的物理消化和化學消化作用,通過分析與討論:了解胃對蛋白質的消化作用,通過演示實驗:了解膽汁對脂肪的消化作用,最后,總結三大營養物質的消化過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2)概述食物的消化過程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2、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人體的消化與吸收,蘇教版七下,生物,9.2,人體,消化,吸收,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人體概述 教學設計 課題 人體概述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 能力、 情感) 1.通過閱讀、觀察、討論和總結,描述組成人體的主要器官和系統,并說出各系統的功能。 2.動手實驗,總結骨的成分與骨的特性之間的關系,從而了解人體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 3.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認同人體是由各系統組成的統一體。 4.關注人體的健康,熱愛生命,養成良好的習慣,發揚尊老愛幼的美德。
人體概述,蘇教版七下,生物,8.3,人體,概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研 究 課 基本情況 教學內容 人體概述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認識骨骼的成分與骨特性之間的關系。 技能目標: 親自動手實驗,總結骨的成分與骨的特性之間的關系,從而了解研究人體結構和功能的一般方法。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和實驗能力。 情感目標: 關注人體的健康,養成良好的習慣,發揚尊老愛幼的美德。 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與難點: 重點:認識骨骼的成分與骨特性之
人體概述,蘇教版七下,生物,8.3,人體,概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食物中含有蛋白質、淀粉和脂肪探究實驗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物質?舉例說明哪些是有機物哪些是無機物? 2.學會蛋白質、淀粉和脂肪的鑒定 二、教學重點 食物中蛋白質、淀粉和脂肪的鑒定 3、 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實驗原理 淀粉的鑒定:碘酒是一種常用藥品,它是一種棕色液體。淀粉是一種糖類。它有一個特性,遇到碘酒會變成藍色。因此,我們常用碘酒來檢驗是否有淀粉存在。 蛋白質
人體概述,蘇教版七下,生物,8.3,人體,概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人體概述 教學設計 課題 人體概述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 能力、 情感) 1.通過閱讀、觀察、討論和總結,描述組成人體的主要器官和系統,并說出各系統的功能。 2.動手實驗,總結骨的成分與骨的特性之間的關系,從而了解人體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 3.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認同人體是由各系統組成的統一體。 4.關注人體的健康,熱愛生命,養成良好的習慣,發揚尊老愛幼的美德。
人體概述,蘇教版七下,生物,8.3,人體,概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實驗教學說課設計 說課題目 骨的特性與骨的成分之間的關系 年級及學科 七年級生物 實驗創新點或實驗不足與改進 實驗創新點:骨的脫鈣實驗所需時間長,因此在做骨的燃燒實驗前便將魚肋骨浸泡于鹽酸中,節約實驗時間。 實驗不足:學生自主探究、自學能力不強,合作學習效率不高;部分學生實驗時課堂紀律差,自覺性弱。 改進:實驗教學與學生能力培養緊密聯系;制定相應的規則,具體的討論細則,提高小組學習的實效性。 實驗
人體概述,蘇教版七下,生物,8.3,人體,概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第九章 人的食物來自環境 第一節 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 (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 1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質、淀粉、脂肪 2舉例說明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 (二)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觀察能力、小組合作交流能力等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形成關注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 (一)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質、淀
人體概述,蘇教版七下,生物,8.3,人體,概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人體概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 本節課教學內容分析: 人體是一個結構與功能相互統一的整體。通過前面“精卵結合孕育新的生命”和“人的生長發育和青春期”兩節的學習,學生對人體的生長發育有了初步的認識。本節課中繼續簡要講述了人體是由各種結構和功能不同的器官和系統組成的,各種器官和系統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協同作用,共同完成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通過本節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對人體的認識有了清晰的整體了解,為
人體概述,蘇教版七下,生物,8.3,人體,概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研 究 課 基本情況 教學內容 人體概述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認識骨骼的成分與骨特性之間的關系。 技能目標: 親自動手實驗,總結骨的成分與骨的特性之間的關系,從而了解研究人體結構和功能的一般方法。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和實驗能力。 情感目標: 關注人體的健康,養成良好的習慣,發揚尊老愛幼的美德。 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與難點: 重點:認識骨骼的成分與骨特性之
人體概述,蘇教版七下,生物,8.3,人體,概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