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級上北師大版第五章第五節物體的顏色 教學設計 課題:物體的顏色 一、教材 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上冊北師大版P117- P119,第五章第五節物體的顏色。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光的色散現象;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 3.知道物體的顏色如何決定。 【過程與方法】: 嘗試從實例和活動中掌握新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養成 1.自己動手; 2.積極參與課堂討論
物體的顏色,北師大,年級,上冊,物理,5.5,物體,顏色,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教學設計 學 校 學 科 物理 授課人 章節名稱 5.5物體的顏色 計劃課時 1 班 級 教學目標 知識與 技能 1了解色散現象,知道白光是色光組成的。 2知道透明體的顏色是由它透過的色光決定的;不透明體的顏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的 3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顏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過程與 方法 1觀察光的色散實驗,了解實驗是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 2.通過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顏料的混合,獲得相關
物體的顏色,北師大,年級,上冊,物理,5.5,物體,顏色,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第五章光現象 第五節物體的顏色 一、學情分析 “寬淺新活”是8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求知欲強但持久性不足,對知識汲取的熱情高但知識儲備不足,容易產生挫敗感。學生對本節課物體的顏色知識幾乎是空白,但在生活中卻都能感受得到。很多學生都會用手機拍照片,但是如何讓照片的顏色更加鮮活卻很少有人考慮。 二、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光的色散、光的三原色、透明物體和不透明物體的顏色。這節內容安排在本章
物體的顏色,北師大,年級,上冊,物理,5.5,物體,顏色,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物體的顏色 【教材分析】 本節課內容在舊教材中為選學內容,只要求學生聯系日常生活實際,常識性的了解本節知識。新教材顯得比較活潑,富于變化。多了學生的參與活動,變枯燥為生動形象。本節教材的編寫體現了兩個特點:一是突出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二是強調了研究自然現象的基本方法-觀察和實驗。 【學生學情】 學生對于顏色有初步的了解對于七種顏色學生嘴上說的是呱呱叫“赤、橙、黃
物體的顏色,北師大,年級,上冊,物理,5.5,物體,顏色,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物體的顏色教學設計 課 題:物體的顏色 教學設想: 本節的內容包括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原色、物體的顏色三部分。分解太陽光的方法有很多,如果環境不允許,教學中可用白光代替太陽光。物體的顏色可通過演示實驗進行教學。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色散現象,知道白光是色光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 3知道透明體的顏色是由它透過的色光決定的;不透明體的顏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的。 二、過程和方法
物體的顏色,北師大,年級,上冊,物理,5.5,物體,顏色,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1.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本節課根據義務教育階段物理課程標準的教育目標“培養學生的物理科學素養”的要求,本著尊重學生認知水平發展規律的原則,注重自然科學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注重科學探究,堅持運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動手、動腦,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放手讓學生通過團體的協作來完成整個的探究過程,努力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讓學生的學習
物體的顏色,北師大,年級,上冊,物理,5.5,物體,顏色,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物體的顏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色散現象。 2.知道白光是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知道色光的三原色。 3.知道生活中透明和不透明物體的顏色是如何產生的,并能對其進行簡單的解釋。 過程與方法 1.利用討論、實驗驗證色光的混合,體驗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2.感受、體驗和科學推理透明物體與不透明物體顏色的產生原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觀察、實驗以及探
物體的顏色,北師大,年級,上冊,物理,5.5,物體,顏色,教案,師公,開課,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