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和心臟教學設計 一、教材和學情分析 本節課選自蘇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十章第二節,第十章總體介紹的是人體內物質的運輸和能量的供給。血管和心臟共同構成了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它們組成了一個封閉式的遍布全身的管道,人體內的物質運輸主要是由這些管道來完成的。因此,學習血管和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生學習人體內物質運輸過程的基礎。前面一節課學生已經了解了血液的組成和功能,這就為學習本課奠定了基礎,同時本節課也
人體的血液循環,蘇教版七下,生物,10.2,人體,血液循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二、人體的血液循環 知識目標: 1、1、概述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2、說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過程,并能概述血液循環的路徑。 能力目標: 1、通過組織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探究的能力; 2、通過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3、通過多媒體的輔助,訓練學生細致觀察的能力。 情感目標: 1、認識到生命的奇妙,樹立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2、認同體育鍛煉對心
人體的血液循環,蘇教版七下,生物,10.2,人體,血液循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人體的血液循環 第三課時 鞏固復習課 血液循環是七年級下冊的重難點。本節課是在學習了血管和心臟的結構,以及血液循環的路徑這些知識之后,以學生為主體,圍繞血液循環的路徑和動脈血、靜脈血的變化,設計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以期達到幫助學生理解并記憶整個知識體系的效果。 課堂的第一部分,是“演”。學生分角色扮演,演繹心臟和血管的結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表演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路徑,以及動脈血、靜脈血的變化
人體的血液循環,蘇教版七下,生物,10.2,人體,血液循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第五節 人體能量的供給 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主要內容是進一步理解人體內物質的運輸和能量的供給。學生學習了人體內能量代謝的過程,才能深刻地理解前面學習過的人體的營養供給,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人體的呼吸等內容。針對此年齡階段學生思維活躍,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欲望,喜歡動手、善于發現的特點,設計了游戲搶答的形式和三個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
人體的血液循環,蘇教版七下,生物,10.2,人體,血液循環,教案,陳老師,公開,作品
第十章第二節 人體的血液循環(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體的血液循環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蘇科版)七年級下冊第十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和能量供給中的第二節內容,課時設計為三課。在學習了血液和血型等知識的前提下,講述人體血液循環的相關知識,人體需要的氧氣和養料必須及時運來,并把產生的二氧化碳廢物運走,人體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而這些都必須通過血液循環來實現。因此,本節
人體的血液循環,蘇教版七下,生物,10.2,人體,血液循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血管和心臟教學設計 一、教材和學情分析 本節課選自蘇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十章第二節,第十章總體介紹的是人體內物質的運輸和能量的供給。血管和心臟共同構成了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它們組成了一個封閉式的遍布全身的管道,人體內的物質運輸主要是由這些管道來完成的。因此,學習血管和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生學習人體內物質運輸過程的基礎。前面一節課學生已經了解了血液的組成和功能,這就為學習本課奠定了基礎,同時本節課也
人體的血液循環,蘇教版七下,生物,10.2,人體,血液循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教學設計 課 題 人體的血液循環(第二課時) 課時 安排 一個課時 教材內容分析 血液循環是人體物質運輸部分的重要內容,知識比較抽象,學生難于理解,在此之前,教材已經安排了血管、心臟和血液相關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感受到血液的流動離不開心臟和血管,從而建立起強烈的求知欲,希望進一步學習血液循環的知識,教材將“血液循環”安排在此可以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以使學生建立血液循環的完整知識框架。 學情 分析
人體的血液循環,蘇教版七下,生物,10.2,人體,血液循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血管 【教學思路】 1.1 指導思想 根據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課程目標,1 學生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課程的學習,“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初步具有生物學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為此,本節課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微課翻轉課堂,課前觀看“血管的種類”微課
人體的血液循環,蘇教版七下,生物,10.2,人體,血液循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第二節 人體的血液循環 教學目標: (一)、知識:1、區別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2、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環的過程 (二)、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實驗,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情感: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協作意識 教學重點:1、區別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2、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環的過程 教學難點:1、描述心臟的結構 2、說
人體的血液循環,蘇教版七下,生物,10.2,人體,血液循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人體的血液循環 教學設計 師生隨著音樂的音律共同感受心臟的跳動,讓學生分析心臟跳動的動力是什么,倒入心臟結構的學習。在觀察心臟結構的實驗中,指導學生分組、分布,通過不同方法來認識心臟、識別其部分結構: (1) 通過手捏來感受心臟壁的厚薄,解剖心臟后,區別不同腔室的名稱,并貼上標簽,得出結論。 結論: 同側心房與心室相通。左右兩側不通。 (2) 結合所學的不同腔室的特點,嘗試填表作答與其相連的血管名
人體的血液循環,蘇教版七下,生物,10.2,人體,血液循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第4單元 第9章 人的食物來自環境 第3節 膳食指南與食品安全 一、教材分析:這節內容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如布置學生分組設計適合青少年的一日食譜,調查南京市場的食品安全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學情分析:學生對這節內容很感興趣,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巧妙引導,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增加生活經驗,在愉悅體驗中鍛煉實踐能力。 三、教學目標
人體的血液循環,蘇教版七下,生物,10.2,人體,血液循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第10章 第三節 人體和外界環境的氣體交換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呼吸系統的組成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說出呼吸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能力目標:1、通過閱讀分析,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通過觀看視頻、flash動畫,觀察實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2、關注空氣質量,關注健康。 二、教學重點 呼吸系統的結構與
人體的血液循環,蘇教版七下,生物,10.2,人體,血液循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第十章 第二節 人體的血液循環 第一課時 血管和心臟 教材分析 血管是體內物質運輸的管道系統,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關于血管和心臟這部分內容,是本章的重點之一。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心臟觀察的分組實驗的指導與組織,心臟的結構是本節的重點,心臟的瓣膜的開放方向與血流方向的關系是本節的難點。按照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觀察哺乳動物豬心臟的結構,通過觀察實驗獲得感性知識,再結合模型的講解
人體的血液循環,蘇教版七下,生物,10.2,人體,血液循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第10章人體內的物質運輸和能量供給復習教案 復習重點 1、血液的組成和功能 2、血型和輸血的關系。 3、區別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 4、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5、血液循環的過程 6、呼吸系統的組成 7、呼吸運動的過程 8、肺活量的概念 9、人體內的氣體交換 10、人體內能量的供給 教學方法 講解、討論、總結、練習 教學儀器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重點知識歸納 1、血液是
人體的血液循環,蘇教版七下,生物,10.2,人體,血液循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第十章 人體內的物質運輸和能量供給 第5節 人體能量的供給 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說明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2、說出體溫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及維持體溫恒定的重要性。 能力目標:嘗試測量自己和他人的體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二、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說明人體內能量供給的過程。 難點:說明人體內能量供給的過程。 關注自身和他人
人體的血液循環,蘇教版七下,生物,10.2,人體,血液循環,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課堂教學就是在老師指導下的自學活動 課題 4-9-2血液循環(二)心臟 課型 新授 課時 1 學情 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對于人體的心臟方面的知識可能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膚淺的了解,而且他們的這些認識可能也是部分的、不全面的,這樣的認識應該無法滿足學生們在經后的日常生活中的需要,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們的生物學素養,為他們經后的健康生活打下基礎,有必要引導他們在了解了血管的知識后,系統的認識人體的
血液循環,北師大,版七下,生物,9.2,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第10章第2節 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第2課時)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屬于“第10章 人體的能量供應”的“第2節 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第2課時。本節課以“建構模型”“ 動畫演示”的直觀方法,結合自身的實踐體驗,探討呼吸運動和肺通氣的原理。 課程標準分析 重要概念 呼吸系統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從大氣中攝取代謝所需的氧氣,排出代謝所產生的二氧化碳。 次級概念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是通過呼吸運動實
血液循環,北師大,版七下,生物,9.2,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第10章第2節 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第2課時)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屬于“第10章 人體的能量供應”的“第2節 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第2課時。本節課以“建構模型”“ 動畫演示”的直觀方法,結合自身的實踐體驗,探討呼吸運動和肺通氣的原理。 課程標準分析 重要概念 呼吸系統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從大氣中攝取代謝所需的氧氣,排出代謝所產生的二氧化碳。 次級概念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是通過呼吸運動實
血液循環,北師大,版七下,生物,9.2,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 第十章第1節 食物中能量的釋放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說明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闡述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2)了解檢測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食物中貯存的能量,及“檢測人體呼出氣體成分的變化”,培養動手操作及解釋現象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測定食物中貯存的能量,明確呼吸作用的重要意義在于為生命活動提供動力。
血液循環,北師大,版七下,生物,9.2,教案,師公,開課,作品
課題名稱:第9章 第2節 觀察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 教學設計 教 學 目 標 知識目標 1觀察血液在血管內的流動情況; 2嘗試分辨血管的種類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內流動情況。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 價值觀目標 1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愛護小動物的感情。 教學重點 分辨血管的種類、結構及血液在不同血管
血液循環,北師大,版七下,生物,9.2,教案,師公,開課,作品